Monthly Archives: November 2006

阿女最怕膠袋人

2006年11月28日

阿女最怕膠袋人  林超榮

阿女不吃飯﹐媽媽就會先是哄﹐不成﹐用罵﹐再不成﹐就用嚇。

"你不吃飯﹐我叫差人。"

初時他們還有點反應﹐乖乖吃飯﹐後來也不成﹐她們發現﹐表舅父是差人﹐每次見面﹐表舅母都送上一人一個禮物袋﹐差人原來是親人。

三人成眾﹐膽子愈來愈大﹐她們什麼人都不驚﹐直至發現﹐我的最新武器–"膠袋人"。

膠袋人是誰? 就是那些在街頭流浪的神經婦人﹐一身都綁著膠袋﹐頭包一個膠袋﹐腳不穿鞋﹐踏著兩個膠袋。他們通街流浪或是縮在天橋底﹐背上一個大膠袋﹐裡面全是膠袋。

觀察膠袋人﹐都是神經兮兮﹐有些清醒﹐有些不清醒﹐對膠袋情有獨鍾﹐到處收集﹐如珠如寶。膠袋人搜集膠袋﹐分門別類﹐也各有所好。

天橋底有一個超市膠袋人﹐專搜集超級市場和便利店的膠袋﹐穿在身上﹐如果站在文化中心門口﹐以為他們是街頭表演行為藝術家。

另一個是街市膠袋人﹐專搜集紅膠袋和透明袋﹐形象比較草根﹐不及超市膠袋人光鮮。還有一個通處走的﹐垃圾膠袋人﹐專搜集黑色垃圾袋﹐調子比較沉鬱﹐阿女們最驚這一個。

神經失常﹐跟膠袋結緣﹐都是搜物狂﹐城市提倡環保﹐如果﹐一毛子回收一個膠袋﹐膠袋人第一個遭殃﹐開始有四方八面的人跟他們搶膠袋。

阿女怕膠袋人﹐到了杯弓蛇影﹑草木旨兵之地﹐帶她們探病﹐踏入醫院﹐忽然不去﹐躲在一旁﹐驚叫"大膠袋人!"﹐指著急症室由頭包到落腳的醫生偷笑。

慢下來

2006年11月23日
 
慢下來
 
人文館   馬傑偉
 
許寶強介紹Carl Honore撰寫的In Praise of Slow﹐值得一讀。現代生活之快﹐不必多講﹐大家心照。尤其是香港﹐永遠要快人一步﹐行船爭解纜﹐執輸就是敗家。電腦網絡普及﹐生活節奏加速。
 
過去五年﹐我與不同的project綑綁在一起﹐衝呀衝﹐project"仆直"﹐身心殘廢。奇怪的是﹐幾乎每個計劃﹐都是有興趣有意義的工作﹐冇人won支槍指住我﹐全都是自己選擇甚至十分樂意投身其中的差事。之但係﹐為什麼好差事做做ha險變爛尾苦差?
 
人到中年﹐如果每天衝鋒陷陣﹐是樂在其中﹐咁就無問題。但如果工作纏身﹐自怨自艾﹐優差變苦差﹐再衝多幾年﹐會否變得麻木不仁﹐熱情燒盡﹐變成老油條等退休?
 
痛定思痛﹐大好生活﹐不要在怱忙急迫的節奏下糟塌。慢下來﹐認識自己的工作﹐享受解決問題的過程﹐欣賞努力耕耘的成果。以前每天駕車上班﹐心煩氣燥﹐總是抱怨事務太多。現在每天上班﹐告訴自己﹐有這樣的機會﹐讓我自由選題做研究﹐不好好用心﹐是罪過。
 
急於把工作做完﹐連原來引起工作興趣的東西也遺失了﹐長久下去﹐還談什麼生活樂趣?工作是為了生活更有意思﹔不應為工作弄至疲於奔命。慢下來﹐要定力﹐在時間不容許的情況下﹐堅決say no。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This phrase suddenly came to my mind today while I was thinking about the "better days" of my life. And then I remember what Fr. Ching said in GT06, he said "if you think GT is the best thing that happens to your life, you’re in trouble" (something to that effect).
 
It actually makes a lot of sense. If we’re settled with what we think is the best thing that happens to us, then we’re doomed. Even if something better is happening, we wouldn’t realize it’s actually better, for our mind has been restricted to what we think is the best.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曲/詞:林一峰
編曲:李端嫻@人山人海

永遠有一個吻未嘗
有些燭光未燃亮
若愛太苦要落糖
結他斷線亦無恙
To hug someone to kiss someone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若要錯失永不能守
得到也不代表長久
假使快樂有盡頭
痛苦也未會不朽
寂寞半點假如不能承受
這生命註定過得不易
笑與淚 亦有時候

To hug someone to kiss someone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若你說不再聽情歌
不想再經歷這漩渦
假使抱住你拳頭
到底也沒法牽手

就是為了追求一時平靜
將感情隔離半點感動都扼殺
沒法承受

永遠有不妥協傷口
有些憾事不放手
若你太刻意淡忘
越會補不到缺口
Why don’t you just hug someone just kiss someone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最好的尚未來臨

李察兄真有智慧

這一陣子經常有關於善用天賦的訊息傳送到我腦中﹐這兩天明報副刊的李察兄也談及到善用天賦的重要。
 
2006年11月10日
問到底   李察
 
投胎需要什麼智慧?
 
那種以為自己已經得到一切﹐那種充滿感激情緒﹐非常珍惜自己的人﹐只有很少智慧。
 
許多中產人士﹐都是滿足的。他們不懷奢望﹐也不會對自己擁有的一切諸多挑剔。每當看見比自己不幸的人﹐他們就暗自慶幸﹐加倍想到要"珍惜"。如果自由投胎﹐他們往往寧願做回自己。因為知道﹐自己比他人幸福。但這樣的人﹐仍有一個測驗在前面:如果一旦破產﹐或者遭逢變故與不幸﹐是否仍然接受?會不會怨氣冲天?
 
人的真正滿足﹐不是從"收穫"來的﹐而是從"付出"得到的。這是投胎的最重要智慧。所以﹐最好是投胎去一個能夠"付出"的地方。你的"收穫"﹐只是你的工具。而工具是需要使用﹐才顯價值的。如果上帝給你美貌﹐給你才幹﹐給你智慧﹐還給你財富﹑家世:那就是給了你最好的工具。問題是你怎樣用?"珍惜"﹐是小智慧。吃喝玩樂﹐則是工具的浪費﹐全無智慧。
 
明天問題:怎樣才是投胎投得"好"?
 

 
2006年11月11日
問到底   李察
 
怎樣才是投胎投得"好"?
 
投胎投得"好"的人﹐世上不會很多。例如英國人王爾德:他擁有一切。名譽﹑地位﹑財富﹑智慧。他輕易取獲得牛津大學的學位。畢業的時候﹐他發誓要"享盡"世間的一切。
 
他當時﹐並沒有想到要"用盡"自己的一切。因為生活優渥﹐沒有全何壓力﹐連考試壓力也沒有。他極端聰明﹐考試不必讀書(其實他書不離手﹐天賜他的興趣是讀書)﹐每試必捷﹐一出道便成名﹐財源滾滾。他不知道需要什麼﹐也不知道限制是什麼。他唯一只想到吃喝玩樂﹐要享盡。而這是很好的。因為﹐他是用自己去做實驗。他實驗的是:"物質享受"。雖然﹐他也完全不知道他是用自己做實驗。他的結局﹐也不必提了。在他的最好一部書中﹐他己告訴了全世界。他是智慧的。雖然這智慧只在最後一刻出現。那些只想到"珍惜"的小人物﹐跟他是完全比不上的。
 
王爾德告訴我們:投胎投得好不好﹐不是看你得到了什麼﹐而是看你貢獻了什麼。
 
 

我係邊個?

這數天過得很有意義﹐有意義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特別的事﹐而是因為我很有衝動去認識究竟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去想我未來的路該如何走。
 
這數天中﹐我發現現在的自己跟我一向認識的自己有些少差別﹐我發現其實我真的很享受自由﹐是個很自得其樂的孤獨精。我甚至想也許我是永遠容不下另一個人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一直以來所得的自由﹐很難想像被人入侵以後會變成如斯模樣。我開始發現也許天主早已給了我我真正需要的﹐只是我一直沒有察覺。
 
某天午飯時同事說起現階段的我們﹐不比十年前的我們聰明或成熟。不同的是我們有了自主能力和財力去實現我們少年時不能實現的傻事。我發現這是真的。孓然一身﹐沒什麼負擔﹐這時其實真是發掘興趣的最佳時機。記得唸初中時曾有想過當記者﹐那時覺得很型﹐想不到現在也當了半個記者(多謝賊船!)。OAC那件突然很想學結他﹐到了02年一時衝動下買了結他﹐一直丟低到今年3月正式拜師﹐算是實現了夢想。再一次發現﹐原來一直以來﹐"無啦啦"許下的願望又一再實現了。 天主﹐多謝哂wor!